丹阳市
超硬材料工具商会
地址:
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东方路外经贸大厦
电话:0511-86989269
传真:0511-86989269
邮箱:dyjysh2013@163.com
碳关税给企业的影响不是“点状”,而是从市场开拓、生产制造、供应链、合规、研发等多个环节,全面影响企业的实际运营。
1.在海外市场开拓中,面临新的无形贸易壁垒
根据欧盟碳关税的规定,开始正式实施后,作为碳关税的“纳税人”,原则上欧盟进口商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但实践中,欧盟进口商往往希望将该额外成本转嫁给我国的生产厂家,转嫁的措施和手段包括如下方面。
在招投标中设置“新门槛”。针对某些涉及碳关税范围内产品的海外项目,欧盟进口商会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投标文件中,明确阐述如何应对欧盟碳关税产生的影响。这使得碳关税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准入门槛。如果我国出口企业不能有效应对,则可能影响最终是否能够中标。
明确将“碳关税”作为采购中的合同条款,形成谈判的“新筹码”。随着正式实施日期的临近,一些大型欧盟进口商把碳关税明确作为合同中的一项条款,以合同形式明确我国出口商的履约义务,例如要求出口企业提供产品的碳排放数据,之后接受欧盟对于该数据的核查,甚至直接明确要求碳关税产生的相关成本由我国生产厂家承担。
这些新要求加重了我国出口商的合规负担和实际成本。从实践来看,一些出口钢、铝标准件的中小出口企业的利润有限,恐怕难以承担这笔额外负担。有些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可能会因此部分放弃欧洲市场。
2.在供应链管理中,需应对碳排放溯源的挑战
尽管碳关税在核算范围上相较完整的产品碳足迹有所简化,但对于出口企业,除了自身范围一、范围二的排放以外,往往仍会涉及上游供应链已被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的前体材料所对应的碳排放,比如用于铝产品生产的原铝、用于钢铁产品生产的粗钢等原料的碳排放。这就要求企业首先分析出口欧盟的产品中,哪些产品涉及碳关税,然后对这些产品的来源进行拆解。如果出口产品来源于外购,则要识别出该产品对应的供应商,并要求其提供碳排放数据。而一旦该供应商是贸易企业,即不是产品的生产企业,还需继续溯源至产品的实际生产企业,要求其提供该产品的碳排放数据。而如果出口的产品是企业自产加工的,则需要分析这些产品的原材料是否属于碳关税的征收范围。如果属于的话,就需要联系到这些原材料的实际生产企业,要求其提供该产品的碳排放数据。
在实践中,识别供应商、与供应商沟通联系获取数据的溯源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的难点在于:一是一些中大型出口企业的供应链复杂,涉及的上游供应商众多,有的供应商是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对企业要求提供数据的配合度相对较高,而有些供应商意识不足,配合意愿相对较低。二是上游供应商对于欧盟碳关税了解有限,特别是对于欧盟碳关税要求的设施层级的碳排放数据准备不足,面对出口企业的要求无从应对。三是上游供应商即便按照出口企业要求提供数据,但出口企业对于数据质量无法有效管控,面临后续数据核查的风险。
综上所述,一些出口导向的“链主”企业,在与上游供应商沟通时,往往需要先对欧盟碳关税的要求做一个整体培训,否则后续的沟通成本会很高。这些都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3.在公司管理中,缺乏体系化的内部制度和流程
欧盟碳关税作为全球首个此类政策措施,整体法规的设置非常复杂,要求具备海关商品归类知识、出口产品生产技术、出口产品供应链管理以及碳排放等专业知识,依靠企业内部一两个部门一般难以解决和应对。企业往往需要调动物流、供应链、生产、碳管理等多部门协同应对。由于涉及跨部门协作,一些碳排放数据需要跨部门传递和整合,这就需要企业为应对碳关税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每个部门的职责、部门间数据传递的时间和方式、各部门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管理等。一些受碳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甚至需要设立专职团队来整体牵头负责。如何能够体系化地制定一套负责企业自身日常运营的制度和流程,是很多出口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也给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挑战。
4.终极挑战:构筑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如前所述,碳关税作为欧盟绿色新政的关键支柱,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合规范畴,而是正在演变为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工具。面对这一深刻变革,我国广大出口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碳关税绝非短期应对的合规任务,而是企业绿色转型的长期战略挑战。企业应尽早打破以控制成本为导向而“被动应对”的思维定式,转向“主动布局”,借机开辟“价值创造”的战略路径,将绿色低碳能力建设提升至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
国内一些头部企业,由于绿色低碳转型启动较早、落实到位,其出口产品的单位隐含碳排放不仅低于欧洲同类产品,有些在国际范围内亦属领先。但有一些企业仍旧依赖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缺乏绿色产品竞争力思维,在应对类似碳关税的合规要求时,陷入被动地位。然而,企业绿色转型不能求急、求快,需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绿色低碳战略,并配以辅助战略落地的具体措施。这需要企业建立系统思维与专业能力。
碳关税时代已然来临,我们不能当其是“房间里的大象”避而不谈、被动等待。作为企业个体,虽然面临战略、运营、市场等多重挑战,仍要拿出“行则将至,为之必成”的信念,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化被动为主动。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你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将给予删除。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 丹阳市超硬材料工具商会 .All Rights Resered
技术支持 丹阳成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